粵劇傳「藝」兼傳「心」


作為香港重要的傳統文化藝術,粵劇已於2009年9月30日榮獲聯合國教育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香港首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期推介的新書《粵劇習記》編者蔡啟光在序中寫道:「粵劇教育過往以表演教習為主,近幾年有新發展,包括粵劇融入正規教育的學科……。本書分為小學篇、中學篇、大學篇。各篇文章記述學習粵劇的經驗與體會,展現學習粵劇在各個階段的多樣模式和益處……。本人感謝每一位投稿的學生以及他們的粵劇導師,全靠他們的文章和經歷,才有這本《粵劇習記》……。」

蔡先生又提到:「『香港大學粵劇教育研究及推廣計劃』通過戲棚考察和配套活動,引導年輕學生認識、欣賞、尊重粵劇文化,使本土粵劇的優良傳統能夠傳承與延續,從而保育這項珍貴的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筆者作為粵劇教育工作者,接觸到不同的教學層面,在多間大專學府、演藝學院、中、小學校,教育局教學工作等作導師;另有坊間業餘藝苑及青少年團的教學。深深體會到傳「藝」以外,更要傳「心」。

粵劇所體現的藝術文化,舞台上是唱、做、唸、打;舞台下更應體現它蘊含的精神思想——尊師、忠孝、仁義、修身……等。


樂意提供有關資訊
戲台教育絕對是教室的延伸,自1998年我雯藝軒青少年團成立以來,每隔三數個月,就有大專院校不同學系(如新聞系、中文系、音樂系......)的同學就他們訂立的功課或計劃課題,到我雯藝軒採訪、拍攝、演出實況追蹤等,我非常樂意為他們提供有關粵劇的一切知識和狀況,讓粵劇教育在年輕一代的知識分子中發芽。

粵劇教育的技藝傳承及粵劇教育融入正規課程,兩個教育方向在不同的年代開展。八和粵劇學院早於1979年成立,以唱、做、唸、打作全面學習開展,至近年更集中開展青少年訓練課程,第一屆畢業生將於今年產生。

香港中文大學早於70年代末已有粵曲課程,由王粵生老師開始,自2000年起由本人任教,至今仍然在音樂系有粵曲的教學。

黃綺雯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粵曲導師、香港演藝學院粵劇文憑課程導師、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2002年首屆藝術發展獎──戲曲新進獎、「雯藝軒」行政總監。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四大行當

無情寶劍有情天

粵劇郵票設計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