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大師談粵劇如何夢想未來 (The Future of Canton Opera)

30年前,當粵劇還經常活躍在廣東本土熒屏上時,老街坊們在茶余飯後談論的是馬師曾、白雪仙、羅品超等粵劇名伶的粵韻風華。30年後,粵劇的光輝逐漸黯淡,當人們再談起粵劇時,流行的話題則已變成如何拯救粵劇、復興粵劇,以及對粵劇何時才能圓現代人之夢的追問。

近日,方所書店邀請到來自粵劇行內外的三位嘉賓︰曲藝名家關夢梅的入室弟子,被譽為新馬腔傳人的鄧志駒、澳門瓦舍曲藝會會長,擔任《中國戲曲志澳門卷》主編的沈秉和,以及任教于美國德州大學、近年專注于粵劇歷史研究的伍榮仲教授。他們從各自熟悉的大戲面貌,來談談粵劇的前世今生,聊聊粵劇可以如何夢想未來。

噩夢

鄧志駒︰粵劇的改革 是否可以理性一點?(Can we make the reform more rational?)
說起粵劇現在發展的狀況,鄧志駒一開始就感嘆道︰粵劇已死,痛痛痛!!鄧志駒說,這種正是因為自己太愛粵劇了。在他踏入粵劇圈的這33個年頭,沒有一天是不愛粵劇,自己簡直是一個粵劇的痴人。可回顧這幾年的歷程,他心痛地說,粵劇在文革後的發展還是很風光的,但後來在各種因素的沖擊下,逐漸走向下坡,而他也開始彷徨︰我們的粵劇夢呢?為何粵劇會與社會脫節?為何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為扭轉粵劇事業發展的頹勢,近年來,政府的各種支持,以及粵劇人士致力于探索粵劇改革之路的熱情似乎正將粵劇拉上發展的新台階。但鄧志駒一針見血地說,雖說政府現在支持的力度要比以前大得多,但並不見得有多少能贏得社會和觀眾認同的粵劇作品,甚至有一些人打著粵劇改革的旗號,修改粵劇。

現在有一種誤區就是,粵劇陳舊了,于是我們就將它的形式改變,把它變得看似很新潮。但粵劇的大制作是不是就一定要用交響樂曲表現呢?簡直是豈有此理!鄧志駒激動地說,有些粵劇為了求所謂的創新,居然忽視反線二簧、梆簧等這些在粵劇中基本的曲調本質。而有些更離譜的是,一段二簧里面的上下句,居然是沒有出現對韻,這本屬于粵劇中具有學術性的內容也被扔掉了。

面對粵劇的改革是否可以理性一點?就算是我,現在的粵劇也能難吸引我正正經看一場,原因是,我听不到正宗的粵劇。同時,鄧志駒提出,粵劇這個行業要走回職業化的道路,他苦笑到︰我的經歷太難得了,只是體制現狀讓人感覺很痛苦。我本來應該很值錢的嘛。

驚夢

沈秉和︰當代粵劇如何才能圓現代人的夢?(How can Canton Opera make the dream of modern men come true?)
沈秉和談到他的粵劇夢時表示,何以在中國戲曲的黃金時期,清末明初至上世紀的40年代時,上到皇宮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很愛听戲曲呢?而今天,卻很苦悶。答案只有一個字,夢。他認為,過去,由于戲劇能回答人們內心的渴求,人們能借戲曲之聲將心中的情緒宣泄出來,可以說,當時的戲曲實現了或回答了他們心中夢。但當代戲曲,當代粵劇,如何才能圓現代人的夢?

要讓粵劇圓現代人的夢,並非是要通過在粵劇中講故事的方式去實現。沈秉和表示,中國戲曲最大的特點就是不重視講故事,觀眾對戲曲里內容和情節的興趣接近為零。因為戲曲的故事來來去去就講那幾個,觀眾和演員心里都清楚情節是什麼,他們只是有興趣去感受或表達在某一種情景里面,某一個人在某一刻的心聲是如何的。

他解釋說,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夸張而極端的喜怒哀樂的表情,是很難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越到社會文明繁榮發展時,我們的觀感往往會被文字、電視、電話等媒介傳達出去,可我們最原始的聲情資卻是隱藏于心中,不能充分的展現出來。在粵劇的黃金時代,粵劇里的角色能通過夸張的唱腔以及神態,將人本身帶有的聲情資本,原汁原味的,甚至是升華至體驗之上去表現出來。平時人們沒機會表達出來的情感,在這一刻表達出來了。沈秉和認為,今時今日粵劇的衰落,正是因為它不能回答現代年輕人心中的疑惑。當這個功能沒有的時候,粵劇要靠什麼生存呢?

可讓沈秉和有點失望的是,現在的粵劇還是把很大的興趣放在講故事當中,沒有抓住要點去變革,去發展。粵劇根本沒資格去講故事,因為講故事的任務已經讓電視、電影等媒介完成了,而且完成的效果比粵劇好十倍。

金山夢
伍榮仲︰粵劇研究要在學術圈里引起正視 (Make research in Canton Opera more formal)
作為一位研究粵劇史的歷史學家,伍榮仲感嘆說,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粵劇的研究一直處于邊緣化。他表示,其實粵劇在美國的唐人街中早已存在了上百年,但無奈的是,對于粵劇文化的研究,美國的主流學術研究基本上是視若無睹。我很希望通過我們學術界的努力,有一天,粵劇研究能在學術圈里面被正視!

談到粵劇史的研究,伍榮仲表示,這項工作的確很有挑戰。因為研究的工作往往是要從基本的整理、分析資料開始,但要收集粵劇的歷史真的很不容易,資料太零散。如果沒有資料理據的話,粵劇又如何在世界獲得發言權呢。值得慶幸的是,伍榮仲說,在幾年中,他通過廣州一些粵劇研究的組織找到了兩千多本具有歷史價值的粵劇劇本,並且這些劇本已制作成電子版存放在資料庫中,對于歷史來說,這些資料還好過金山的金礦!伍榮仲說。

本報記者 羅敏 梁卓慧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四大行當

無情寶劍有情天

粵劇郵票設計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