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3

打通中港文化交流 學者讚粵劇重要承傳人

Image
【明報專訊】作為本港粵劇界舉足輕重的人物,紅線女離世震撼文化界。嶺大文化研究系教授陳清橋得悉消息後,感到傷心及可惜,形容本港失去一位資深粵劇演員及粵劇泰斗。 陳清橋表示,紅線女對推動本港及廣州的粵劇發展有極大及不可磨滅的貢獻,更指她是打通上世紀本港及國內文化交流的第一代粵劇工作者,成功令本港粵劇在承傳內地以外,保留獨有特色。 陳清橋表示,紅線女的造詣及一生背景已成為粵劇界傳奇,其奮鬥精神亦值得後人學習。他認為,粵劇是珍貴的中國及本港文化,雖然紅線女曾遭文革批鬥,但仍熬下來積極承傳粵劇文化,並形容她對粵劇的貢獻「是未來許多個10年都仍然能夠承傳下來」。他勸勉後輩要繼承紅線女的精神,珍惜粵劇文化。 中大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何慶基亦稱,對於紅線女離世感惋惜。他表示,紅線女對粵劇的影響難以量計,除創造著名的粵劇唱腔「女腔」,對粵劇旦角唱腔有進一步發展外,她在本港亦曾推動粵語片發展,而且積極培育粵劇新人,在本港文化發展歷史上有重要角色。 去年7月,女姐應邀出席油麻地戲院開幕,那天見她精神奕奕,有說有笑,雖然背部稍微有點彎,但無需扶拐杖,亦能穩健的走路。離開時,她沿石階慢步走下來,周遭較年長的街坊都認出她來,為她歡呼。 數年前搜集資料撰寫《澳門戲院誌》一書,找到戰後她隨馬師曾以新東方劇社的班名到澳門演出的廣告,家母說,她當年曾在澳門土地廟的神公戲舞台,看過他們演出。和很多伶人一樣,女姐亦進軍影壇,其從影首作《藕斷絲連》於1947年8月27日公映,該片改編自馬師曾的粵劇。兩個多星期後,其第二作《冤枉相思》亦公映,該片則改編自薛覺先的粵劇劇目。 我曾於翡翠台深宵時段錄下《冤枉相思》,可惜影片拷貝損壞嚴重,看了十分鐘,吵耳的沙沙聲把演員的對話都掩蓋,實在無法看下去。 和很多伶影兩棲藝人不同,紅線女在香港極少拍攝歌唱片,或許源於她在1955年已返回內地,而本地自五十年代中,鑼鼓歌唱片才一窩蜂的大量拍攝。反而她在內地便拍過數齣彩色的歌唱片,在香港公映時亦引起哄動。她在香港以演出言情文藝片較多,教人欣賞的是,她能夠卸下戲曲舞台的影子,以自然、細緻的方式演繹角色,頗具感染力,戲路亦廣。 對於她的離世,電視台立刻推出「懷念紅線女」專題,當然只是悄無聲色的在夜半三更進行。按節目表所見,翡翠台較豐富,向來「致力」重播和翻炒的亞視,暫時僅見兩齣。 無線電視翡

西九大戲棚2014

(星島日報報道)「西九大戲棚2014」明年一月中至二月初,首度移師西九龍海濱長廊上演,中國戲劇梅花獎藝術團專誠來港獻技,包括梅花大獎得主裴艷玲等名伶逾八十人,演出京、崑、越等劇目;為提拔粵劇後進,大戲棚引入「新星展演」,透過同台比併挑選實力新人作嘉許。在票價方面,各項正式演出票價分別為二百及二百八十元,按年加價最多一倍,西九管理局預計今年吸引約十萬人參與。   今年是西九管理局第三年策劃大戲棚活動,為配合戲曲中心動工,節目移師西九龍海濱長廊舉行,入場觀眾可以一邊享受維港美景、一邊欣賞各類戲曲。   有別往年,大戲棚今年只會於有節目上演的日子才開放,由於選址距離鬧市較遠,大會亦將安排免費穿梭巴士接載市民往返;又考慮到膳食供應問題,會場今年首設美食廣場,售賣粉麵飯等食物,大會強調價錢必定大眾化。   在節目內容方面,中國戲劇家協會梅花獎藝術團將打響頭炮,連同管理局合辦四場以京劇、崑曲、越劇及多劇種為題的專場,八十多人團隊中,超過三十人屬梅花獎獲獎名將,包括大獎得主裴艷玲和沈鐵梅等,規模之大實屬罕見;緊接其後將是八晚四場廣東粵劇演出,羅家英和阮兆輝等本地名伶會粉墨登場,上演如《香羅塚》等劇目。   兼為大戲棚藝術顧問之一的阮兆輝指出,揀選劇目以多元性為主,期望展示粵劇豐富面貌,「不是隨便揀幾套戲來做,有時興、有古老,就算未能包含所有劇目,都可說是琳琅滿目,其中《香羅塚》會有大審場面,又能同時展示各種身段,價值甚高。   除了內地名將、本地精英,大戲棚另一焦點則是新人後進,大會計畫引入「粵劇新星展演」項目,透過類似歌手選秀形式,為一眾新進提供展示才藝平台。另外,粵劇名伶紅線女日前病逝,西九管大戲棚會研究是否加入悼念環節,而在電影放映節目部分,已包括由紅線女和馬師曾合演的電影《彩蝶雙飛》。

粵劇紅伶紅線女病逝享年88歲

Image
粵劇紅伶紅線女昨晚(8日)8時40分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廣州一間醫院病逝,享年88歲。 有報道指,紅線女昨晚與朋友晚飯時突感不適,被送入醫院救治,延至晚上8時40分不治。 紅線女原名鄺健廉,1924年12月27日出生於廣東開平縣單水鄉,從藝60多年,演過近百齣粵劇,拍過90多部電影,在傳統旦角上融入京腔、崑腔及西洋美聲技法,創造出著名唱腔「紅腔」。她所演劇目包括《關漢卿》、《昭君出塞》、《李香君》、《搜書院》、《山鄉風雲》等。紅線女最後一次公演,是11月28日的廣州粵劇團60週年晚會。 紅線女,粵劇表演藝術家。原名鄺健廉,廣東開平人,出生於1924年。1939年開始跟隨舅母何芙蓮學習粵劇,藝名小燕紅,15歲加入馬師曾劇團,在兩廣地區嶄露頭角。抗日戰爭勝利后,在香港學京劇三年,同時向聲樂專家求教,並吸收電影的表現手法。1952年組織真善美劇團。1955年自香港來到廣州,加入廣東省粵劇團。歷任廣東粵劇院副院長,中國戲劇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三、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廣州粵劇團藝術總指導。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一家受到迫害,紅線女被迫到廣州掃街,曾被剃頭、被流放到雞棚餵雞。 紅線女在繼承粵劇名旦董華唱腔的基礎上,吸收京劇、崑曲、歌劇和西洋歌唱技巧,形成是獨樹一幟的「女腔」,是當代粵劇舞台上流傳最廣的唱腔流派。所演劇目《關漢卿》、《昭君出塞》、《李香君》、《搜書院》、《山鄉風雲》等影響頗大。

鳴芝聲劇團與國際獅子會第五度合作

Image
國際獅子會腎病教育中心及研究基金與鳴芝聲劇團第五度攜手合作,將於 11 月 28 日(周四)假座尖沙咀文化中心大劇院舉行「粵劇愛心獻關懷之獅吼記」粵劇籌款之夜,為中心屬下 3 間洗腎中心籌募日常經費。現時共有 40 部洗腎機的腎病教育中心,每年提供接近 16,000 次洗腎服務。中心以私家醫院收費的約三成費用為病患者提供低廉而高素質的「血液透析」服務,由 91 年至今,總共提供多達 193,000 次,惠澤超過 1,650 名腎病患者。 名伶為慈善不為遺力 蓋鳴暉表示,鳴芝聲劇團與國際獅子會腎病教育中心及研究基金友好地合作,不知不覺已經到第五年了,她深明病人的痛苦和感受,因此在呼籲大家關注腎病患者之餘,自己為慈善也會不遺餘力。她更笑言,她會嘗試把粵劇發展基金主席楊偉誠請上舞台一同合唱,希望可以獲得更多的善長仁翁慷慨解囊。 在記招上,籌委會主席劉可澄小姐表示每次的粵劇籌款晚會均全院滿座,並贏得如雷掌聲。劇中主角蓋鳴暉小姐及吳美英小姐除了身體力行為中心演出外,兩位名伶更曾認捐洗腎椅,讓腎病患者可接受高素質的洗腎服務。因此能夠與「鳴芝聲劇團」第五度攜手合作,劉可澄小姐表示非常榮幸及高興。 惠澤超過1,650名腎病患者 一直以來,作為非牟利慈善團體的國際獅子會腎病教育中心及研究基金並無政府及公益金資助,所有經費都是依賴舉辦籌款活動或其他團體的基金捐助,因此董事局主席陳向凡十分感謝「鳴芝聲劇團」再一次為中心籌募三間洗腎中心的日常經費。自 1991 年投入服務至今,獅子會腎病教育中心已成為全港最大型的慈善洗腎中心,並總共提供 193,00 洗腎血液透析服務,惠澤超過 1,650 名腎病患者。 除了為病人提供較為低廉的洗腎服務,該中心每年還舉辦不同的籌款活動,包括洗腎救人獅子行,全港九及新界買旗日,慈善首映禮,慈善舞會,電視籌款等。而在即將到來的粵劇慈善夜,陳向凡主席希望社會各界人士能夠出一分力,踴躍認購門券,幫助有需要的腎病患者,為善最樂,福有攸歸。

兩粵劇戲寶展現武打功架

Image
人壽年班劇團11月公演兩齣粵劇戲寶,《錦衣儒將保江山》和《枇杷山上英雄血》,均以展現武打功架為主,由紅伶宋洪波、名花旦尹飛燕、溫玉瑜、呂志明、梁煒康、高麗、阮德鏘等主演。宋洪波師承梁德天、許堅信、張世杰、劉洵。 學藝十七年,專工生角。尹飛燕則跟從王粵生、吳惜衣、吳公俠、譚珊珊、任大勳、馬玉淇等人學藝。 由著名粵劇作家、編劇家、電視劇主題曲填詞人葉紹德所編劇的《錦衣儒將保江山》改編自京劇的武場戲《界牌關》,着重京劇形式的武場功架,和展現刀把子的運用。 《錦衣儒將保江山》內容講述唐太宗時,遼邦常在邊界擾攘,秦懷玉與羅通比武,奪取武魁。銀屏公主對懷玉非常傾慕,有心下嫁此年少英雄。當時遼邦泉蓋蘇娟領兵入侵,適元帥秦叔寶病重,尉遲恭奉旨到來取帥印,懷玉不忿,怒將尉遲恭辱打。叔寶大怒,命程咬金押懷玉金殿請罪。太宗知銀屏公主暗戀懷玉,乃責之以大義,恕過懷玉,並招為駙馬。邊關告急,太宗御駕親征,被泉蓋蘇娟圍困於越虎城,程咬金回朝請求援兵,因秦叔寶新喪,乃命羅通掛帥,懷玉為先鋒。懷玉單人匹馬殺至城下,尉遲恭記起取帥印被打之仇,故意捉弄懷玉,讓他力殺四門,懷玉不敵之際,羅通趕至殺退泉蓋蘇娟,解除越虎城之圍。太宗聞得此事,心中大怒,命尉遲恭向懷玉謝罪,一老一少和好如初,共同為國家效力。 其實根據歷史,當年是來自蒙古的東突厥民族入侵漢人土地,所謂遼邦是個誤會。因為,遼邦或者契丹人是居住在蒙古與滿州之間的游牧民族。 另一齣由潘一帆編劇的《枇杷山上英雄血》,是香港本土粵劇武場戲,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廣東戲創作劇目的逼力氣氛,着重角色衝突時表演的具體功架。 《枇杷山上英雄血》內容講述關大鵬生有文虎、文舉二子。文虎性愚頑,與表妹程小菊相戀,互訂終生。一日傳來匈奴入侵,文虎請纓單騎應戰,離別前托父母善待小菊,待凱旋歸里即行完婚。大鵬、文舉領兵作後援,戰場上驚見屍橫遍野,誤會文虎殉國,遂令小菊改配文舉。一年後文虎偷返家園,驚悉小菊已為弟婦,妒恨交加,持刀欲傷文舉、小菊,父母亦不能制止。文虎更約文舉同赴枇杷山上一決生死,勝者可得小菊,敗者自戕。是時匈奴再興兵犯境,兄弟冰釋前仇,共抗外侮。   《錦衣儒將保江山》11月1日晚上7時30分在屯門大會堂上演,《枇杷山上英雄血》11月5日晚上7時30分在高山劇場上演。 以粵語主講的「演後藝人談」11月16日下午2時3

陳韻紅回港演出名劇 戲迷興奮

Image
陳韻紅復出並加盟廣州粵劇團,由於工作地域的關係,她多數在廣州及廣東各城市演出,雖然她在復出時成立了「粵韻紅梅戲劇工作室」,也籌備了多次演出,但自從成為廣州粵劇團正印花旦後,已少有時間回港演出,這使她的戲迷相當掛念,近日則喜見她演出的機會,如之前《陳嘉慧作品何華棧演唱會》中見到她和棧哥的合唱,還有就是前兩天在新光戲院大劇場看到她的演出。 陳韻紅是廣東粵劇學校的尖子,未畢業已被各大劇團關注,及後更與丁凡組作粵劇青年班,重新編演不少經典劇,為粵劇帶來活力和新觀感,她也在那段時間取得中國戲劇界最高榮譽─梅花獎。 廣東粵劇界文武生合作 九十年代初,她婚後隨夫來港定居,相夫教子十數載,年前復出,色聲藝與當年無分別,她在港籌演了多次專場,邀請當年拍檔丁凡、廣東粵劇界文武生合作,每一次的演出都為觀眾帶來喜悅,廣州粵劇團於2010年重組,主帥倪惠英另有任務,劇團請她回內地任正印花旦,她憑著家人的支持及對戲劇的熱誠,決定加入廣州粵劇團全身重投粵劇演出。 廣州粵劇團成立後演出過很多名劇,如引起很大爭議的《花月影》,深入戲迷心中的《睿王與莊妃》,廣泛推廣粵劇的《廣府華彩》等,近年更排演廣府地域性的《碉樓》,獲得很高的讚譽。 現時廣州粵劇團的工作相當忙碌,相對陳韻紅自然也忙得不可開交,因為她除了負責劇團的演出任務,更要抽空回港與家人團聚,她說做演員有時會有兩難的情況,家庭和事業會否兩者兼得,是需各方面配合,她坦言丈夫和子女都很支持她復出為自己的志向而努力,為了回饋家人的支持,她總會不辭勞苦,常作直通車的乘客。 來港演出遇颱風節目改動 日前廣州粵劇團來港在新光戲院演出,碰上颱風警告,本來三個晚上的演出節目也需改動,把最後一晚的演出提前在午間上演,難得是演員和觀眾都對此調動無異議,可能就如團長黎駿聲所言,劇團來一次香港演出不容易,主要是香港戲院的期難度,另外就是他們劇團的工作排山倒海,作地域上的調配有困難。 從他們的演出看到劇團中人朝氣勃勃,每劇的進度和演出都很有規劃,開場準時,演出和換景時間也拿捏得相當好,散場在十時半左右,配合忙碌都市人的作息。 陳韻紅在廣州粵劇團如魚得水,文武生黎駿聲近年成為粵曲圈的搶手生角,他聲靚,演藝出色,受戲迷歡迎,故而很多著名唱家都邀他合作錄唱片,最近他也應本港新進粵劇編劇李居明之邀,與佛山粵劇院合作,演出李居明第十

粵劇《殉情記》

Image
在高山劇場看了新編粵劇《殉情記》,取材莎士比亞傑作《羅密歐與茱麗葉》。這是世界最著名愛情故事之一,好幾個舊電影版的中文片名就是《殉情記》。 印象中最佳《殉情記》古裝電影是1968年齊伐里尼導演那部,男女主角李安納韋定和奧莉維亞夏茜年僅十六七歲,符合原著的青春俊美,不像以前常用超齡明星扮演。其實更早青春版是1961年改為現代歌舞的賣座得獎片《夢斷城西》。這兩部都勝過1996巴茲雷曼導演,里安納度迪卡比奧和嘉麗丹妮絲合演《羅密歐與茱麗葉:後現代激情篇》。有趣的是今年新片《熱血喪男》(Warm Bodies),竟然把羅密歐改為未來世界的喪屍,與人類抗屍統帥的千金相戀。妙在拍得不錯,氣氛奇詭,情調浪漫,結局還起死回生,化悲為喜。 不知道以前港片和戲曲有沒有改編過《羅密歐與茱麗葉》,但我看過兩部西片版本把主角之一改為華人。1987年《China Girl》拍攝紐約市意大利裔少男與華裔少女相戀,捲入兩族幫會仇殺。2000年李連杰在《致命英雄》(Romeo Must Die)扮演前香港警探,等於現代羅密歐,跑到美國與黑人女子阿麗雅發生致命情緣。不過,這兩部《殉情記》變奏片都成績欠佳。 「桃花源粵劇工作舍」新編的《 殉情記 》,背景改為中國明朝,唱做傳統,吳國亮的編導方式則頗有實驗性。開頭是老和尚(原作神父)教女主角服用假死藥,然後倒敍兩家世仇的子女怎樣邂逅定情和密約私奔,還穿插老和尚的「畫外音」旁白,這種形式在戲曲很罕見。 編排最優異的場面,是把羅密歐與茱麗葉一見鍾情的大舞會改為王府慶典,觀賞湯顯祖名劇《牡丹亭》,構成台上戲子演唱「遊園驚夢」交織着台下男女主角相會合唱的戲中戲,情景別致。女主角白雪紅今次特別嬌美動人。男主角洪海的拿手好戲,是後來一場仿似「林沖夜奔」,個人邊唱邊舞,施展高難度身手,相當出色。 此劇有佳句,但整體尚未成功,因為情節簡化,交代未夠詳細,假死便弄假成真,劇力不足,新劇初演也未熟練。至於半傳統半創新,老粵劇迷不習慣,新觀眾又不多,往往吃力不討好。可嘉的是「桃花源」成立以來不斷努力嘗試,這次除了《殉情記》,還有鄭詠梅主演《三女性》折子戲和廖國森壓軸的《三面譜》折子戲,合成「死亡別狂傲三部曲」,亦是粵劇壇少有的。 最後一天演《三面譜》最可觀。首先洪海與廖國森合演《白羅衫》奇案,我看過石小梅演這崑劇名作十分精采,現在粵劇折子亦令人感動叫

大戲與戲曲的翻譯問題

有朋友建議,何不以香港習用的粵語拼音「Hei Kuk」為譯名?座上聞之皆曰大妙,如此或能轉危為機,是一條中間落墨的出路:既不俯伏於西方觀念,也不被漢語拼音統治,以一直被邊緣化的港式粵語拼音,堂堂向看外文譯名來辨識的外國人,引介「戲曲」這一華夏藝術。不囿於一劇一種的戲曲中心,香港是首開先河,誠然大器,採用港式粵語拼音是理所當然。如此,戲曲中心更能在突顯香港的特殊位置之餘,正面記載這段港人主體掙扎的歷史。如此,那些不看戲曲的人們,或也會為戲曲中心拍掌,知曉藝術的尊嚴與端正之力。 (by TSW 「戲曲」爭議有無出路?)

林家聲25萬推動粵劇發展

Image
  粵劇名伶林家聲(聲哥)昨日出席演藝學院舉行的「京崑粵戲曲藝術交流會」,與崑劇表演名家林為林、京劇導演胡芝風分享多年來的表演經驗。年屆80的聲哥雖患柏金遜症,但昨日精神充沛,起初棄用輪椅由愛徒周振基陪同步出舞台,獲得全場掌聲支持。他以「林家聲慈善基金」名義將25萬元支票贈予演藝學院校長華道賢,以推動粵劇發展;又送出戲寶特輯予演藝學院,以作日後教材之用。   現場播放三位大師過往演出片段之外,更設有答問交流會。聲哥改坐輪椅現身;期間他談笑風生,逗得在場觀眾陣陣笑聲。提到他從影20年間拍過307部電影,卻未試過做奸角。聲哥笑言:「我都想試,可惜過往一直都沒有人找我演奸角。」聲哥坦言心中一直都醉心舞台,他說:「很喜歡大戲,終日躲在片廠拍天光。   一站出虎度門,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還是比較喜歡舞台。」

粵劇名伶陳劍聲病逝

Image
粵劇大老倌、著名女文武生陳劍聲,於昨日(8月19日)因罹患腸癌,於養和醫院病逝。陳劍聲之官方網頁已設有弔唁留言版,戲迷會會長李小姐表示喪禮詳情容後公佈。 香港八和會館永遠名譽會長陳劍聲,今年三月仍有出席戲迷歡聚活動,亦有出席國際婦女會舉辦之婦女節活動,但之後鮮有曝光。昨晚十一時許,微博突流傳聲姐死訊,粵劇演員劉惠鳴亦於微博寫道:「剛到醫院探望陳劍聲(聲姐),跟她說句:『我從美國回來了。』想不到我離開醫院不久,她便與世長辭,這一面變了最後一面。難過。珍惜眼前人!」 羅家英亦留言,懷念聲姐,他說:「前八和主席,陳劍聲去世,香港女文武生,隨譚珊珊習藝,入行,由拉扯敞起,及後星馬走埠演出數年之久,75年返港,我聘他做小生,利舞台演南宋鴛鴦鏡。鐵漢雲英。一生致力粵劇,哀悼之。」汪明荃亦獻上燭光悼念聲姐。 徐小明於微博透露,去年與聲姐見面時,聲姐曾告之其病情,徐小明嘆道:「想不到走得那麼突然,她也曾隨我父親學習粵劇,黙祝她一路走好!」 粵劇大老倌陳劍聲,生於南京,外號聲姐,70年代加入粵劇演出,初期隨譚珊珊師傅學習粵劇,阮德鏘(即阮兆輝、尹飛燕之子)於微博寫道:「剛收到粵劇名伶陳劍聲離世消息。原名陳杏葵,廣東新會人粵劇演員。2006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隨譚珊珊,馬玉琪、朱慶祥、葉少蘭、王小玲、盧軾、許君漢、韓燕明學藝,經多年苦心學習,成為粵劇女文武生之表表者。後來更蒙慈善伶王新馬師曾收為弟子。香港八和會館永遠名譽會長。」 尹飛燕表示本來她八月接了粵劇檔期與聲姐合作,如今都讓給衛駿輝。她嘆道:「我們相識了四十年,彼此是好姊妹,經常相約茶敘,吃飯,最後一次是與林太(林百欣)去泰國,想不到轉眼離世,想當年我們一起落鄉做戲,打地鋪、睡桌子,雖然很不捨,但有病又有甚麼辦法呢?」她的兒子阮德鏘亦悼念道:「有一些人,從你出生那一天開始,就好像伴你一起成長,一起生活。回憶都是零碎的淡淡的。當他真的離開你的時候,那些你自覺很零碎很平淡的回憶,足以令你徹夜難眠。難忘妳的笑聲,豪邁的性格。契爺,永遠懷念妳。」 聲姐更是「劍新聲劇團」團長,且試過連任五屆八和會館主席,08年,聲姐更獲國家文化部頒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粵劇傳承人。特首「小圈子」選舉,聲姐與高志森亦代表文化界投票。

無情寶劍有情天

Image
故事講述韋重輝乃韓信後裔,韓氏一族被呂后誅殺,族人改姓韋,四散逃亡。幼主重輝被桂玉嫦扶養,隱匿 於紫竹林。呂懷良奉命追殺韓家後人,其女呂悼慈卻與重輝青梅竹馬,二人皆不知韋呂兩家恩怨。一日,韋氏元老到來,重輝才得知身世,玉嫦授他無情寶劍,從此負起光復韋家重任。韋家起兵攻打呂懷良營寨,懷良與冀王聯合抵禦。冀王逼悼慈以求和為名混入韋營,伺機暗殺韋家主帥。重輝與悼慈在營中相認,頓時陷入家仇與情義間的兩難。重輝為了悼慈,接受冀王誘降。冀王乘機欲吞併韋呂兩家軍隊,企圖造反。玉嫦不降,帶領韋家軍隊抗擊冀王,不敵。幸得重輝相救。懷良悔悟,領呂家軍隊與韋家合力擊殺冀王。玉嫦傷重,死前答允重輝與悼慈結合,韋呂兩家化解前仇。 其實,歷史上沒有什麼家仇,只是韓信功高蓋主,招惹劉邦的太太呂后誅殺。可見呂后不義在先。相比之下,韓信後裔攻打呂營,是小巫見大巫。韓信後裔韋重輝與呂后後裔竟然合力擊殺背叛劉氏朝廷。呂家可以悔悟,但韋重輝能否輕易原諒呂家?

認識電影不等於認識粵劇

Image
最近看到乾旦路的影評,頓時失望。因為 影評人說 :「在戲曲中,男扮女相當旦的,名曰「乾旦」;在京劇中有梅蘭芳那些先行者,但在粵劇中卻沒有先例,是以觀眾並不太接受他的表演,而戲行內的花旦也覺得他是來「搶飯碗」的。」 1936年10月左右,太平劇團聘請譚蘭卿、上海妹及麥顰卿三位女藝人為花旦,令觀眾耳目一新,盛極一時,其它各班亦紛紛聘用女花旦,於是男花旦漸遭淘汰。可見,1936年前仍然普遍有男花旦表演。 著名粵劇老倌薛覺先就是飾演丑角、文武生、小生和旦角。對!就是旦角。除了薛覺先,20年代至30年代還有扎腳勝、西施炳、肖麗章、千里駒、嫦娥英。扎腳勝的成名作就是《樊梨花罪子》,他的徒弟肖麗章的首本戲是《十三妹大鬧能仁寺》、《劉金定斬四門》。千里駒則有「花旦王」之稱,因為著名劇目琳瑯滿目,譬如有《蕩舟》、《葉菊》、《再生緣》、《順母橋》、《舍於奉姑》、《夜送寒衣》、《蔡文姬歸漢》,《崔子弒齊君》、《裙邊蝶》、《昭君出塞》等。 所謂「粵劇中卻沒有先例」只是停留在影評人的腦海。

戰宛城

Image
在粵劇《戰宛城》尾場,曹操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鄒氏放他一條生路。他的硬道理是他仍奉漢室為天子;如果他死了,別人一定會篡漢,漢室也必滅亡。鄒氏信了曹操的說話,阻止張繡殺他,讓他乘亂逃走,自己更自殺以表心無異向。這個結果有為曹操平反的效果。其實曹操不篡漢自立為王,是因為當時曹操雖擁有徐州、兗州部分司隸區及部分豫州,但袁紹領地更龐大。此外,荊楚劉表、東吳孫堅,實力也十分強橫,所以曹操不殺漢朝皇帝,也只是把皇帝當人質,《三國演義》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確是一語中的。 回顧歷史,張繡跟隨族伯張濟為董卓效力。董卓死後,張濟於公元一九七年進攻荊州牧劉表鎮守的南陽,中流矢戰死;張繡卻得到劉表的接納,接管了張濟的軍隊,佔據宛城,與劉表聯合。其後,曹操率軍攻打宛城,張繡舉眾投降。由於曹操好色,將張濟之妻納為妾室,張繡恨之。曹操聽聞張繡心懷不滿,也密謀誅除張繡。張繡手下有一員勇將胡車兒,曹操愛其驍健,於是賞賜金錢給胡車兒,張繡懷疑這是曹操收買叛徒的手段,遂決定先下手為強,襲擊曹操軍,並擊斃曹操長子曹昂、侄曹安民與大將典韋,將曹操暫時驅逐出宛城地區,並於此後與曹操持續對抗。 不久,袁紹與曹操在官渡決戰,袁紹派人到張繡處,要與張繡結盟,謀士賈詡嚴詞反對,建議張繡降曹,並將女兒嫁與曹操之子曹均以結為親家。官渡之戰後,曹操封賞部下,張繡力戰有功,任破羌將軍。此後,他跟隨曹操又在南皮擊敗袁譚,再授予食邑凡二千戶。當時因天下戶口減耗,諸將未有滿千戶者,所以張繡的封戶算是特別多的。《三國志》記載,公元二零七年,張繡隨曹操出征烏丸,在行軍至柳城途中病死,諡為定侯。另一說法則是張繡被曹丕責備從前殺死了哥哥曹昂的事,認為曹家並未忘記昔日恩怨,心不自安,於是自殺。 從上述史實看到,張繡無疑是一個將才,但是兵力和資源都太少,能控制的只有豫州南部的區域,所以必須在曹操和袁紹之間選擇其中一個投靠,不然就只待滅亡。賈詡建議他投曹,因會較受重視,再加上曹操奉戴天子,有大義名份,張繡在難敵天下大勢的情況下,才舉兵降曹。 本質上,張繡和曹操都是漢末野心勃勃的軍閥,「匡扶漢室」僅是美麗謊言。 由羅家英統籌和編劇的《戰宛城》,按照上述史實加油添醋,把割據宛城的張繡率眾投降,改寫為遵照謀士賈詡之計而詐降,遂搖身變成忠於漢室、力抗曹操的英雄人物。張濟遺孀鄒氏亦聽從賈詡之計,色誘曹操,與姪兒裡應外合。 此劇貫

廣州粵劇藝術博物館

Image
粵劇藝術博物館規劃方案再次在廣州市規委會提出討論。最新規劃方案顯示,展廳的樓層高度突破原先的15米限高,拔高至25.1米。廣州市長、市規委會主任陳建華披露稱,準備把河對面的10畝地划進來,整個博物館用地增至27畝,也就是1.8萬平方米。陳建華表示,「我們把這個地塊控制下來以後,把粵劇作為博物館,物有所值。」   新提出的規劃方案中,仍保持先前的規劃格局,將荔枝灣水系引入地塊,在博物館展陳區以外建設一個可以在水上看戲的傳統戲台。其中展陳區佔地3784平方米、劇場佔地1713平方米、地下車庫4589平方米,容積率保持1.2不變,綠地率從30%調整為25%。   由於粵劇館的選址位於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建設控制地帶內,根據18米的限高要求,此前粵劇館將建築限高降為15米。不過,新規劃中再提出根據造型和功能需要,主體閣樓局部不高於30米,目前的展廳樓高計劃為25.1米,其它樓層均為15米以下。   在規劃彙報結束之後,陳建華透露稱,「大家都贊成增加一點建築面積,最新的計劃沒有報上來,準備把河對面的十畝地划進來。」對此,陳建華表示再把現有的17畝擴大到27畝,比蘇州、上海等地的中心城區園林面積更大一些,既可以解決綠化面積的問題,也解決了水體面積。   「這塊地,光是地下就有六七個億,不止了,七八個億吧。我們把這個地塊控制下來以後,把粵劇作為博物館,物有所值啊。」不僅「大手筆」新增十畝,陳建華對館內的橋樑設計還提出要求,「是三座橋還是五座橋呢?當時定了一個方案是一橋一文化,有故事,還有文化。所以在橋樑的設計上既有嶺南特色,也有中國風格,要通一些艇、船。」   有專家提出佛山要建廣東藝術博物館,廣州是否會被比下去?陳建華回應稱,「粵劇藝術博物館不冠名,就是粵劇藝術博物館,是代表全世界的。凡有華人的地方,一定有粵劇。而且我們的粵劇大世界,十三個分店,其中就有一個海外分店。粵劇藝術博物館包括廣東粵劇藝術博物館,包括中國粵劇藝術博物館,包含了全世界。」   此外,建築風格問題也引發討論。有專家認為,新規劃中的建築風格過於偏向江南特色,「在水上來看粵劇,好像不是我們這邊,江浙那邊就是這樣,我們很有名的、主要的戲台是在陸上的。」對此,陳建華認為,「整個建築風格要以嶺南建築為主題,同時再吸收江南園林,部分也要包括西洋、北方。江南和嶺南主要是採光、通風,這是一致的。

與鍾景輝同獲頒金紫荊星章

在香港回歸16周年之際,特區政府公布了一批授勳名單,表揚一批對社會有貢獻的傑出人士,其中演藝界方面,粵劇名伶陳淑良(白雪仙)及著名舞台劇演員鍾景輝(King Sir)榜上有名,分別獲頒授金紫荊星章及銀紫荊星章。 政府讚揚白雪仙畢生致力將粵劇發揚光大,並且悉心培育新秀,將粵劇舞台技術及設計打破傳統,融合古今,帶領粵劇藝術向新方向發展。對於獲頒授金紫荊星章,仙姐謙虛地表示:「有今日成績,唔係我個人的功勞,係我拍檔的功勞,包括波叔、靚次伯、任姐。」 King Sir繼05年獲頒銅紫荊星章後,今年再獲頒銀紫荊星章。政府讚揚他畢生促進劇藝發展,並就戲劇節目事宜向政府提供不少寶貴意見,貢獻良多,King Sir說:「我在香港長大,一直參與不同的藝術工作,舞蹈、舞台劇、音樂、電視、電影,從未在獎項上面想過。如今在80之齡得到一個,算是予自己一個肯定!」King Sir又表示在他以為退休之時獲此鼓勵,他笑言是退不得的了,希望繼續做戲劇推廣工作,年紀雖大,但在有能力的情況下把握時間,將對戲劇的觀點概念傳承後輩。

八和薪火相傳 培訓粵劇新秀

香港八和會館與油麻地戲院展開第二年度的合作,已於6月4日隆重開幕鳴鑼演出。是日八和主席及副主席理事絕早集合於戲院之大堂迎迓嘉賓,計有汪明荃、阮兆輝、龍貫天、李奇峰、謝雪心、陳榮貴等。開幕拜神儀式在下午3時進行,迷你金豬、白雞、寶燭一早預備妥當,時辰一到,由汪主席及副主席一眾理事及康文署戲院高層等一齊舉行儀式,上香,亮燭、化寶、切燒豬。<圖、文>徐堂 禮成後,汪主席在戲院內接受傳媒訪問,她表示,八和與油麻地戲院進入第二年度合作夥伴,過去一年,八和已經辦好培訓及承傳工作,成績感到鼓舞,今年進入第二年,仍是以訓練粵劇新秀為主題,無論是台前幕後的專業人才。 尹飛燕加入總監行列 包括有擊樂、音樂、布景、衣箱、編導、舞台監督等都是由每位藝術總監去主理一切,藝術總監除了原有李奇峰、羅家英、龍貫天、阮兆輝、新劍郎之外,今年又邀得尹飛燕加入總監行列,對於一些演花旦的新秀有個正確的藝術路線培訓。 今年仍由三大機構去推行培訓工作,粵劇發展基金會資助,康文署資助演出場地,八和負責演出製作,盛世天仍資助。戲院後台亦有改進,預算今年至少演出100場,以繼續培育新秀為主。 下午7時30分正式開幕先演例戲《碧天賀壽》 ,之後八和主席汪明荃、粵劇發展基金楊偉誠、康文署周蕙心,上台向到場嘉賓觀眾致辭及致謝,「以下是汪主席致辭」全文: 楊偉誠主席、周蕙心助理署長、各位嘉賓、各位粵劇界的朋友: 大家好!歡迎各位出席今晚的開幕儀式。 新秀演出超過200場 隨着油麻地戲院的開幕、新光戲院繼續營運、高山新翼及西九龍曲中心亦將會陸續落成,粵劇缺乏場地的問題將得以紓緩,然而,一台戲的成功,除場地的配合以外,亦有賴台前幕後眾人之力。如欠缺人才,這門傳統藝術又怎可延續下去?有見及此,自上年起,八和會館成為油麻地戲院的場地夥伴,油麻地戲院搖身一變成為新秀演員的培訓基地。過去一年,一眾新秀在這裏演出超過200場,已累積了一定的經驗,而觀眾對於他們亦開始熟悉。 今年,計劃已進入第二年,感謝粵劇發展基金、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及盛世天劇團的持續支持,今年我們將在此上演100場演出。六位藝術總監,在行內早已分屬大師級,亦不辭勞苦,將渾身解數傾囊相授,令粵劇藝術得以傳承。其中要特別感謝今年加入的尹飛燕──燕姐,期望燕姐的參與,能為計劃帶來更多火花。經過過去一年的磨練,一眾新秀演員再不是一張白紙,觀

阮德鏘勢成粵劇萬能老倌

Image
阮德鏘(阿Do)現任香港演藝人協會理事。2004年10月約滿後離開無線,轉行戲曲及電影界工作。阿Do正將成為粵劇舞台上一名萬能老倌,他真的可以說是粵劇承傳者,能繼承父業之年輕一代藝人。 阿Do幕前演出渾身是戲,他扮演各類角色均勝任有餘。文武生、小生、小丑、丑生、鬚生、白鬚白髮角色,他都演出過。阿Do的演戲細胞與他同輩的可稱無出其右。 阿Do的身形一攀高大,有大碼阮兆輝的風格,身段手腳、關目、眼睛靈活、七情上面、灑脫大方、做手清楚利落乾淨。但阿Do都有個弱點,就是大汗,他的汗水大得在演出時不斷拭汗吸汗,凡演出時都能見到即場拭汗吸汗,如此情況對他演戲時多少亦影響發揮。所謂:刀槍不入的大俠士總會有盲點,阿Do的盲點就是汗水多,如果能解決這個盲點,不致影響演戲時的表現,更加演得出色。 《一捧雪》中飾演「陸炳」,他京班動作,捲袖撩袍,搖紗帽雙翅,配合眼神表情,相當令人佩服的演繹,只是幾下小動作足以令你拍案叫絕。 《十奏嚴嵩》飾演「海瑞」同樣掛鬚,也是個忠官,寅夜與夫人商議奏章,實行冒死奏奸臣表現一派正氣。 《紅杏枝頭春意鬧》一齣喜劇,阿Do扮演「糊塗官」,掛三點鬚扮相白鼻哥,搞笑角色同樣勝任。 《楊門女將》飾演「八賢王」,一口滿湖白鬚佩戴在他的臉上更顯「八賢王」神氣,親到「天波府」邀「佘太君」掛帥抗金兵。 《紫釵記》飾演「黃衫客」,掛上滿湖白鬚,開紅面俠士典範,夠個子有形態,造型媲美當年的梁醒波。 《六國元帥》披大靠,英明神武,文武生形象。 《洛神》他飾演「曹丕」一個半反派角色,與「宓妃」成親,假借醉酒試探真情,阿Do演得細緻。幕後對人謙恭有禮,特別對筆者禮儀周周。 《孔子周遊列國》,他飾演「冉求」與「孔夫子」對詞,看不起「夫子」示意國君對「夫子」重而不用,此角色也很有分量。 阿Do本來計劃今年拉埋天窗,但最近消息所知他的小登科之期要延至明年始能實行,主要原因是其老子阮兆輝下半年搞從藝60周年紀念演出,分為7月、11月及12月舉行,所以一切讓路,作為兒者必須協助才是。 阮德鏘07年在港看歌劇時發現字幕機,靈機一觸可用在粵劇上,於是花了一年時間,自家研發字幕機,現在有用字幕機的粵劇團一半都聘用他,不過他最希望可以藉着這套系統,可以令一些不熟識粵劇的人,看粵劇時提高興趣,從而推廣這門藝術。 身為名伶阮兆輝和尹飛燕兒子的阮德鏘

廣東粵劇院訪問溫哥華

Image
廣東省粵劇院將來溫演出,由卑詩省廣東省商業議會主辦,活動單位並捐贈中僑互助會3000元,以資助「松鶴天地」出版經費,13日雙方聯合舉行記者會。 今年是粵劇成功向聯合國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四周年紀念,廣東省粵劇院為貫徹推行粵劇文化,安排海外交流演出,由廣東省粵劇院院長丁凡率領一團及青年團多名國家級演員,一行共15人,於8月30和31日在本拿比Michael J. Fox演出折子戲。 團員包括蔣文端、彭慶華、曾小敏、文汝青、黃春強、李嘉宜、康健等。丁凡亦會在8月27日上午10時30分假中僑禮和堂舉行免費粵劇座談會。 蔣文端現為廣東粵劇院著名花旦,已婚,育有兩個女兒。1984年考入廣東粵劇學校,1990年畢業後進入廣東粵劇院,師從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羅家寶。她在1990年代初期,亦曾於香港無線電視所拍攝的多部劇集中演出。蔣文端也是首批華南理工派往香港無線電視實習學生。1995年約滿離開無線,返回廣州粵劇院一團,主演《紫釵記》、《紅樓夢》、《西施》、《貍貓換太子》等粵劇劇目。曾獲「跨世紀之星」稱號。現為廣東粵劇院一團正印花旦, 並列為國家一級演員。 彭慶華現為廣東粵劇青年團副團長,師從丁凡先生,專攻文武生。2004年於中山大學取得藝術及管理文憑。

八和會館夥伴計劃 培育粵劇接班人

粵劇歷史源遠流長,但目前愈來愈少年輕一輩懂得欣賞當中的文化、藝術。香港八和會館目前為油麻地戲院場地夥伴,進行「粵劇新秀演出系列」,以培育台前幕後接班人。 「粵劇新秀演出系列」由多位藝術總監帶領,包括李奇峰、阮兆輝等,演員人數增至八十二位,並於本月至明年一月,於二級歷史建築油麻地戲院,上演一百場由新秀演員擔演的粵劇演出。首個演期由昨日至二十三日進行,當中首晚演出劇目《一彎眉月伴寒衾》更全院滿座。 在六位藝術總監 ─ 李奇峰、阮兆輝、羅家英、新劍郎、龍貫天、尹飛燕的帶領下,將粵劇這門博大精深的表演藝術有系統地傳授予新秀演員,並透過舞台演出,向觀眾展示香港粵劇新秀演員的實力。 香港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粵劇發展基金顧問委員會主席楊偉誠,康文署助理署長周蕙心等人,昨出席開鑼儀式,汪明荃更細說八和如何將戲院,變成培訓粵劇新秀的大本營。 演出劇目: 《一彎眉月伴寒衾》 《紅梅閣上夜歸人》 《一自落花成雨後》 《平貴別窰》 《寶蓮燈》 《百花亭贈劍》 《梟雄虎將美人威》 《雙仙拜月亭》 《再世紅梅記》 《白兔會》 《春花笑六郎》

葉幼琪六度重演粵劇《小明星》「開臉」

Image
以唱「小明星腔」馳名,有金嗓子美譽之葉幼琪,定於2013年7月23日在葵青劇院第六度公演大型粵劇《小明星》。 2002年,在小明星逝世60周年紀念時,葉幼琪首演此劇。猶記首演是在廣州南方劇院舉行,劇中男主角——王心帆由龍貫天飾演。十年後,此劇六度重演,王心帆一角,由楊凱帆擔任。小明星原名鄧曼薇。出生於廣州,自幼喪父,與母親俞氏相依為命,因出身貧苦,只讀過兩年私塾,便學藝賣唱。11歲改藝名小明星,以一支《玉哭瀟湘》成名。 她雖命苦,但在踏足歌壇後,才子王心帆暗戀於她,特別撰寫《癡雲》一曲送予小明星演唱,自王心帆撰曲給小明星後,引得不少文人雅士作曲給歌伶演唱,小明星更得盲藝人盲德指導,創出「星腔」。星腔感情細膩,行腔運氣,吐字轉板,格調自成一家,人稱「星腔」。她的唱曲成就,連紅伶新馬師曾、何非凡等也被吸引,每在演戲有閒時,便到歌壇捧場觀摩。 1942年8月24日,小明星登台演唱《秋墳》一曲,唱至「只有夜來風雨送梨花……」一句時,吐血昏倒台上,送院後翌日與世長辭,享年30歲。 葉幼琪擅唱「星腔」,她特邀名編劇家秦中英撰寫,以小明星一生為題材之粵劇《小明星》,每回演出,琪琪那苦喉清音,唱盡小明星之淒涼,猶其尾場,演至薇娘辭世,觀衆席上潜然淚下者甚多。今回六度公演,經十年歲月磨煉,相信葉幼琪演出功力定然更上層樓。 王心帆,古典文學修養很好,為小明星試譜成「痴雲」一曲,詞藻優美。小明星以女人唱男聲,綽約多姿,迷倒了很多粵曲知音。之後王心帆為她再譜「悼鵑紅」亦大受歡迎,終她一生,王心帆一共為她寫了三十多首粵曲,兩人如魚得水,有「星韻心曲」之稱。 痴雲 小明星演唱 王心帆撰曲 (南音) 思往事, 記惺忪; 看燈人異去年容。 可恨鶯兒佢頻喚夢; 情絲輕裊斷魂風。 想起贈佩情深,唉我愁有萬種; 量珠心願恐怕無從。 個儂愛我都算恩情重; 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獨惜身無羽翼學不得雙飛鳳; 所以思嬌情緒無日不朦朧。 記得當時邂逅,佢頻把橫波送; 驀地相逢,真似在夢中。 佢背燈思語,話我係個多情種; 點想驪歌忽唱,粉滲啼紅。 今日無奈癡情都無用; 只怨一對幽歡嘆情景,太過匆匆。 往日欄杆雙倚,妙緒如泉湧; 好似百轉嬌鶯出畫籠。 最愛你係胡琴學得,你重羞頻弄; 歌喉雄邁,唱個闋大江東。 小環偷睨,重把我地來嘲諷;

香港機場舉辦粵劇舞臺美術展覽

在香港國際機場候機室展出的一批珍貴舞臺戲服和道具吸引的旅客欣賞。 源於廣東廣西地區的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粵劇 ,是集文學歷史、音樂舞蹈、美術武術於一身的綜合表演藝術,細膩的錦繡戲服與舞臺美術道具等,更是為營造舞臺效果和情景氣氛。這次展覽的戲服、頭盔、靴鞋、頭飾等,旨在讓世界各地的旅客了解傳統粵劇文化。

大型神話粵劇盤古初開

籌演最多神話戲的「東昇粵劇團」今年推出新作《盤古初開》,將會是該劇團另一個投資巨大的作品。演期已排在六月五日至九日於沙田大會堂上演共六場,據班主徐藝剛指,今次參加演出的演員和以往一樣的大堆頭,達一百三十六人。每一年搞大型神話劇,東昇的班主徐先生都說︰「搞埋今次,下一次不搞了。」但是事隔半年,就傳出搞新戲的消息。  原來班主不是出爾反爾,唔嫁又嫁,而是覺得社會的戾氣使他甚感不安,所以決定選演一些敬奉神靈的戲,讓大家感領神祇億萬年前為創造人世間盡了多少力,同時也要顯現神仙犯法與庶人同罪的法規,而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希望神話劇能有警世教育的功用,世界以和為貴,才可共享太平。 追求優質的表現元素  東昇粵劇團曾演過的大型神話劇有︰《觀音》系列、《開叉》和《玉皇登殿》等,由於業內沒有相傳的神話故事之劇本,所以每次演這類戲,必然在事前搜羅很多資料,當構思故事大綱後,又要考慮人力,場地和布景等製作條件,說到今年選演盤古初開題材,徐先生透露在寫故事大綱時覺得相當為難,他表示若是寫得太玄妙,和當初擬定的目標相異,所以無論怎樣辛苦都要做好,追求優質的表現元素,達導人向善及世界和平的理想。  究竟《盤古初開》是講甚麼東西?徐先生指出神話中的地球本身可能是一大泥頭,後來經由女媧娘娘開創天地;東昇的《盤古初開》就是以女媧娘娘為主,她會和一個叫原始天尊的神仙合力開創天地,在舞台上不但要交代故事,也要有戲劇的演繹程式,因此有女媧娘娘和原始天尊開天闢地的打鬥,劇情會把遠古相傳人類古文化逐一推介,如天干、地支,日月風雨雷電自然現象的神祇代表等等,為了增加劇場效果,劇情也安排有正反的舞台人物,還有的是史前的走獸,神佛…… 設計法器是指定動作  記得文千歲的《挪亞方舟》也有很多的走獸,那一批走獸有特製裝扮,那麼在《盤古初開》的古遠神佛、動物,有沒有特別的裝扮設計?據御東昇說︰「會有一些新的服裝,還有很多法器。」  設計法器也是東昇粵劇團每次演神話劇的指定動作,御東昇說今次神祇很多,所以法器一定多,「我們要在省港搵人做,到時看戲,你一定要仔細看清楚法器的設計啊!」  擔任《盤古初開》主角之一的元始天尊由御東昇擔演,御玲瓏演女媧娘,有文寶森演天魔、呂洪廣演腦魔、溫玉瑜演離魂魔、呂志明演心魔、高麗演金蛇精、東凌演銀蛇精、李鳳演銅蛇精、岑翠紅演鐵蛇精、李婉誼演錫蛇精、楚令秋演水

粵劇花旦 喜摘梅花獎

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新聞發布會23日落下帷幕,廣州紅豆粵劇團當家花旦崔玉梅憑藉《刑場上的婚禮》中陳鐵軍一角,摘得「一度梅」獎。《南方都市報》24日報道,崔玉梅出生於粵劇世家,爺爺和父母都是粵劇演員。1987年,崔玉梅進入廣州粵劇團,跟著紅線女學演《山鄉風雲》、《刁蠻公主憨駙馬》,還向曲藝名家譚佩儀學唱工。2001年,崔玉梅因病退隱8年後重回廣州粵劇團,做倪惠英的B角(備用角色)。「我對粵劇的熱愛,一天都沒有變過,我想回來,不會管別人怎麼想。」她說。 隨後,她以一折《痴夢》奪得廣州市粵劇青年演藝大賽金獎。2010年,崔玉梅出演《刑場上的婚禮》女一號陳鐵軍。「當時,我內心很忐忑,但對自己充滿信心」崔玉梅說。 崔玉梅,廣州粵劇團優秀青年花旦演員,國家三級演員。 畢業於廣東省粵劇學校。 她扮相秀美,聲音甜美,在舞台上靈動有朝氣,是一位很有潛質的青年演員。 在從藝經歷中曾主演《寶鼎明珠》中的明珠,《 賣油郎獨占花魁 》中的花魁、《 刁蠻公主 》的公主、《百花公主》中的百花公主、《 鐘無艷 》中的夏迎春等諸多角色。 現作為劇團重點培養的年輕演員,在很多傳統劇目中飾演倪惠英的B角,日益得到觀眾的認可。 在1987年舉辦的廣東省中青年技藝比賽中,飾演《穆桂英招親》中的穆桂英 ,獲一等獎。 2002年第三屆廣東省粵劇演藝大賽主演《 痴夢 》之崔氏獲銀獎。 2004年第四屆戲劇演藝大賽以《試妻》獲金獎。

新編粵劇《戰宛城》 勢不可擋加演一場

Image
由於觀眾反應熱烈,新編粵劇《戰宛城》將於六月十九日(星期三)晚上七時三十分,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加開一場。門票由五月十日起於城市電腦售票網發售。   新編粵劇《戰宛城》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一年一度主辦的「中國戲曲節」之開幕節目。此劇由粵劇紅伶羅家英以古老傳統粵劇《戰宛城》為藍本重新編撰,並注入古老排場,以精鍊筆觸刻劃人物內心的掙扎,慎密編排幕幕扣人心弦的情節,引領觀眾走進這場令一代梟雄曹操慘遭滑鐵盧的戰役。集編、演於一身的羅家英,將聯同尤聲普及陳好逑傾情演出。陳好逑以青衣、花衫演繹鄒氏一角。青衣的端莊優雅,演活鄒氏嫻淑貞烈的一面;而色誘曹操時,則以花衫應工,眉梢眼角蘊含風情無限。尤聲普慣演曹操,今次除要演繹曹操的氣焰架子外,亦演活了曹操色迷心竅的色相。羅家英演孤忠勇將張繡,大戰連場,扎實功架盡顯無遺。三位殿堂級粵劇藝術家戲路縱橫,盡致發揮傳統戲曲「以人包戲」的懾人魅力。   此劇由劉洵導演,除了上述三位紅伶外,參與演出的還有阮兆輝、洪海、呂洪廣及王潔清。   新編粵劇《戰宛城》原定於六月二十日至二十二日(星期四至六)晚上七時三十分,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的三場演出只餘少量門票,現於六月十九日(星期三)晚上七時三十分加開一場。門票分四百二十元、三百二十元、二百二十元及一百二十元,加場門票由五月十日起於各城市電腦售票處、網上及信用卡電話訂票熱線發售。設有六十歲或以上高齡人士、殘疾人士及看護人、全日制學生及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受惠人士半價優惠(全日制學生及綜援受惠人士優惠先到先得,額滿即止)。中國戲曲節演出設有集體及套票優惠,詳情請參閱戲曲節小冊子或節目單張。   查詢節目詳情,請電:二二六八 七三二五,或瀏覽網頁:www.cof.gov.hk/2013/tc/program_battle.html;票務查詢:二七三四 九○○九。信用卡電話訂票:二一一一 五九九九;網上訂票:www.urbtix.hk。   為配合節目演出,另設有藝人談,免費入場,詳情如下: 新編粵劇《戰宛城》演出前座談會 ─────────────── 日期/時間:六月一日(星期六)下午二時三十分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四樓一號會議室 講者:羅家英、劉洵 新編粵劇《戰宛城》演出後座談會 ─────────────── 日期/時間:六月二十六日(星期三)

粵劇傳「藝」兼傳「心」

作為香港重要的傳統文化藝術,粵劇已於2009年9月30日榮獲聯合國教育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香港首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上期推介的新書《粵劇習記》編者蔡啟光在序中寫道:「粵劇教育過往以表演教習為主,近幾年有新發展,包括粵劇融入正規教育的學科……。本書分為小學篇、中學篇、大學篇。各篇文章記述學習粵劇的經驗與體會,展現學習粵劇在各個階段的多樣模式和益處……。本人感謝每一位投稿的學生以及他們的粵劇導師,全靠他們的文章和經歷,才有這本《粵劇習記》……。」 蔡先生又提到:「『香港大學粵劇教育研究及推廣計劃』通過戲棚考察和配套活動,引導年輕學生認識、欣賞、尊重粵劇文化,使本土粵劇的優良傳統能夠傳承與延續,從而保育這項珍貴的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 筆者作為粵劇教育工作者,接觸到不同的教學層面,在多間大專學府、演藝學院、中、小學校,教育局教學工作等作導師;另有坊間業餘藝苑及青少年團的教學。深深體會到傳「藝」以外,更要傳「心」。 粵劇所體現的藝術文化,舞台上是唱、做、唸、打;舞台下更應體現它蘊含的精神思想——尊師、忠孝、仁義、修身……等。 樂意提供有關資訊 戲台教育絕對是教室的延伸,自1998年我雯藝軒青少年團成立以來,每隔三數個月,就有大專院校不同學系(如新聞系、中文系、音樂系......)的同學就他們訂立的功課或計劃課題,到我雯藝軒採訪、拍攝、演出實況追蹤等,我非常樂意為他們提供有關粵劇的一切知識和狀況,讓粵劇教育在年輕一代的知識分子中發芽。 粵劇教育的技藝傳承及粵劇教育融入正規課程,兩個教育方向在不同的年代開展。八和粵劇學院早於1979年成立,以唱、做、唸、打作全面學習開展,至近年更集中開展青少年訓練課程,第一屆畢業生將於今年產生。 香港中文大學早於70年代末已有粵曲課程,由王粵生老師開始,自2000年起由本人任教,至今仍然在音樂系有粵曲的教學。 黃綺雯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粵曲導師、香港演藝學院粵劇文憑課程導師、榮獲香港藝術發展局2002年首屆藝術發展獎──戲曲新進獎、「雯藝軒」行政總監。

粵劇界的唐吉訶德

五月初,羅家英與徐小明雙雙獲頒「第十三屆世界傑出華人獎」榮譽博士,兩位都是相熟的朋友,僅借這專欄道賀。  得獎人之一羅家英是粵劇演員,眾人皆知;另一為得獎人徐小明,其實也和粵劇界有若干關係,他的父母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粵劇演員,人稱「小明哥」的徐小明自小生活於粵劇劇團,五歲當電影童星,出演約幾十部電影。此後,和二哥徐二牛同在亞洲電視當演員、龍虎武師、武術指導等職。其實,徐小明也是一位歌星,上世紀八十年代主唱的電視劇主題曲,曾經紅遍大江南北。  本版五月四日刊登了羅家英的專訪,他的生平資料不再累贅介紹了。對我來說,羅家英是前輩中的前輩,他在一九八零年已曾到中學教授粵劇,個別當日的學員後來也投身粵劇界。我在一九九六年才參與送戲到校的「中小學粵劇推廣計劃」,遲了十六年。他在一九八二年已是香港電台第五台的節目主任,而且亦是至今唯一一個以公務員身份受聘服務港台的粵劇紅伶;我在一九八八年才調職到第五台,比他遲了六年,難怪他常常自傲的對我說,如果他沒離職,第五台台長一職非他莫屬。坦白說,如果他真的留在香港電台,是否仍然能夠保存粵劇文武生的身份,便很難說了。相信面對廉署的規條,只是申報利益衝突也夠他受了。  我個人對羅家英對粵劇的投入是十分佩服,但認為有點像唐吉訶德,抱有理想,卻沒法改變現狀。羅家英的問題在於步伐太快,客觀環境未形成,單人匹馬東奔西跑也是枉然。後來,因緣際會投身電影界,竟然名利雙收。人生的際遇,就如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  文︰葉世雄

賀譚公誕粵劇敬老專場招待澳門橫琴長者

【華澳日報】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昨在路環譚公廟前地戲棚舉行「恭祝譚公仙聖寶誕公演粵劇活動之敬老專場」,免費招待全澳友好社團、頤康中心、老人院、老人中心及橫琴數百長者出席欣賞香港彩龍鳳劇團精彩演出。該會希望通過活動,喚起社會關心及愛護長者,讓長者安享晚年。   敬老專場於下午一時半舉行,主席黃文生及理事長陳愛蓮表示,該會為照顧長者欣賞大戲,每年舉辦賀誕演戲活動期間,都會撥出一日專場敬老,免費招待本澳及橫琴長者欣賞大戲。而這項名為「敬老育青、同樂昇平」敬老粵劇專場活動,目的是培育青少年敬老愛老,希望通過這項活動喚起社會關心及愛護長者。   黃文生表示,該會是不牟利的慈善機構,每年賀誕活動前都會向各界善長籌募善款,以續該會展開各項敬老育青工作。感謝歷年特區政府、社會賢達、各界善長仁翁支持和協助,使每年活動都能順利展開表示。   他說,該會將繼續秉承宗旨,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推動本澳旅遊業發展。   由龍貫天、鄧美玲、陳鴻進、陳永光、芳曉虹、陳金成、林寶珠、溫玉瑜等粵劇名伶擔網的「香港彩龍鳳劇團」來澳演出多日,好戲連場,好評如潮,大受歡迎,今日壓軸演出《牡丹亭》。   另外,該會在演戲開鑼次晚(譚公仙聖寶誕正誕)舉行的賀誕花炮競投活動反熱烈,善長胡車賢投得「萬事勝意」、熱心人投得「橫財就手」、李子健投得「財源廣進」、明姐投得「生意興隆」、張夢娜投得「一帆風順」、張英投得「心想事成」。

八和粵劇學院課程

輝哥於2007年開始出任香港八和會館第三十三屆副主席至今,與主席汪明荃及各理事 並肩攜手進行多項改革,其中包括重整香港八和粵劇學院課程。 主席汪明荃及各理事為配合時代的轉變,因時制宜,於2007年為八和粵劇學院重新制定發展策略及課程,使其在粵劇教育上有突破性的發展。 八和粵劇學院校董由應屆理事出任,議決保留極受學生歡迎的「器樂伴奏班」、「粵劇鑼鼓及掌板課程」,重新整理編劇班及 為在職從業演員提供深化訓練的「粵劇精研課程」及「技能提升計劃」。 當中「青少年粵劇演員訓練班」是八和粵劇學院制定的四年制的培訓課程,由八和專業導師及資深演員任教, 就唱功、基本功、毯子功、靶子功及表演功五方面,以循序漸進的訓練方式,培訓下一代粵劇表演接班人。 「青少年粵劇演員訓練班」導師包括尹飛燕、王玉珍、何家耀、阮兆輝、周鎮邦、麥惠文、 陳咏儀、溫玉瑜、寧哲輝、蔡之崴、鄭褔康、韓燕明,並聘請資深演員呂洪廣先生擔任課程主任,以協助推動及策劃學院課程。 近年八和粵劇學院每年都會舉行一場「八和粵劇學院課程」匯報演出,由導師親自指導,讓眾學員施展混身解數, 向觀眾展現他們學習的成果和實力。演出內容包括由粵劇器樂伴奏課程 及鑼鼓掌板課程學員聯同專業樂師拍和演奏,一眾學員演出多齣精彩折子戲。

香港八和粵劇學院學員成績超卓

香港八和粵劇學院為承傳粵劇藝術,近年銳意發展培訓工作,主辦演員班、身段班、鑼鼓班、衣箱、化妝及編劇等等課程,同時更協助正規文法學校開設的粵劇班課程授課,每年都會為學員舉辦結業演出,大家對「八和」的付出均予以肯定。  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香港藝術發展獎的2012年度得獎者已於日前公佈,八和粵劇學校學生江駿傑得到年度「藝術新秀獎(戲曲)」,而與八和共同開創粵劇教育走進學校的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也獲得藝術教育獎。  其實香港八和會館相當重視與鄰近地區交流藝術文化,以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三月底四月初,香港八和粵劇學院聯同東華三院呂潤財紀念中學,第六十五屆香港學校音樂節粵曲得獎學員及學生一行五十人前往廣州佛山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廣東粵劇學院(簡稱粵校)進行交流活動,團員有機會參加主辦單位安排的基本功(身段、水袖、靶子)練習、名師講座、唱功點評及演出。  是次活動得八和會館、主席汪明荃及一眾粵劇學校的老師支持,廣東劇校也派出老師、邀請名家出席講座及點評,團員隨廣東省文化廳、中聯辦文宣部、廣東省繁榮基金會及新光粵曲促進會要員到紅線女藝術中心拜訪紅線女及參觀藝術中心,得紅線女的親自招待和鼓勵,粵港兩地學員互相鼓勵獻唱,紅線女更演唱其首本名曲《荔枝頌》,成就一個有深長意義的港粵藝術交流活動。 文︰白若華

向年輕人散播中國文化種子

粵劇是嶺南文化寶庫,歷史悠久,曾一度輝煌的粵劇,造就多個著名的小生花旦。為了令粵劇豐盛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香港大學粵劇教育計劃統籌蔡啟光將學生學習粵劇的經驗編纂成書《粵劇習記──大中小學生學習粵劇的經驗和體會》,並舉辦「新書發布會暨粵劇教育新里程交流會」。/撰文:鍾燕冠   會上邀請多位嘉賓、學者和學生,分享教授和學習粵劇的經驗,當中包括香港八和會館總幹事岑金倩、查篤撐兒童粵劇協會主席馬曼霞及香港大學粵劇教育研育及推廣計劃總監吳鳳平等出席。蔡啟光致辭時表示,粵劇教育過往以表演教習為主,近幾年有新發展,包括粵劇融入學校正規學科課程。   該書分為小學篇、中學篇、大學篇。各篇文章記述學習粵劇的經驗與體會,展現學習粵劇在各個階段的多樣模式和益處。通過閱讀學生的記述,可以了解學習粵劇的實況,進而認識粵劇的內涵。   對於粵劇的發展,馬曼霞指出,中國自古學習粵劇是口傳身授,把小朋友鍛煉得願意學習,不怕困難,學習團隊協作。她以查篤撐創辦宗旨為例,以「粵劇為工具,借舞台為教室」,工具是指學習本土戲曲和分科知識;教室是發展多元智能,感受民族文化。   馬曼霞認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等類型的劇目演出繁複,使粵劇成為同質化的孤芳自賞,亦是被「打入冷宮」的原因,「現今喜歡粵劇的年齡階層,通常不是小童,就是長者,中間的一層就沒有,出現嚴重斷層。」   以有趣手法介紹粵劇   「兒童粵劇」就是要將小孩子日常生活放上舞台,表現他們的特性,如躲懶、貪玩、頑皮、乖巧,讓他們在舞台上表現自己,將粵劇年輕化,「在小朋友的心裡種植中國文化的種子。」將粵劇重新反思、整合、更新,以有趣的手法向新一代介紹粵劇,令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薪火相傳。   三、四歲時,在中秋晚會上偶然看到《紫釵記》的演出,從此便愛上粵劇的小四學生鄭旭蘭,五歲開始參加粵劇興趣班,每次上課都要練功,壓腿、踢腿、定膀等,但也沒有嚇怕他,「因為我真的愛上粵劇,入面的動作好有型、歌曲好聽,故事內容很感人。」   在眾多劇目中,他最喜歡《寶蓮燈》,更以飾演小沉香為下一個目標,「我只希望有機會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和看得明白粵劇故事。」看?兒子這一份熱誠,鄭媽媽也受到他感染,「初時我對粵劇沒有太大的興趣,只負責帶旭蘭去劇院上堂和到劇棚『捱眼?』看大戲,但之後當起劇團義工,學習粵劇化妝,每次綵排和演出,也會陪伴

粵劇的今天何以處於邊緣的位置

5月12日,“粵劇三人談:大戲聲影夢”在方所舉行。三位嘉賓分別是粵劇一綫工作者、樂社運作人和學術研究者。他們分別從各自的角度闡述各自對今天粵劇現狀的看法。   鄧志駒(曲藝名家關夢梅的入室弟子,被譽為“新馬腔傳人”):   體制上支持的方式應轉變   在上世紀80年代,我入行的時候,粵劇行業非常風光。在這三十年間,粵劇受到很多方面的衝擊,有所消沉,讓人感到彷徨。因此,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粵劇這個傳統藝術為什麼在這三十年間,與社會産生如此之大的脫節?     在過去,以粵劇院為例,劇團增減、人員安排、藝術生産完全由院裡統籌。這三十年來,社會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粵劇行業也經歷這個轉變。但事實卻是,我們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     在今天,政府對粵劇的支持遠大於二十年前,但卻不見得就能拿出社會和觀衆認同的作品,甚至現在的作品難以吸引我自己去看,原因是聽不到正宗的粵曲。現在有人以“粵劇要改革”的旗號,改得太過,發展太快,進入了誤區。他們認為粵劇陳舊,需要從改變形式入手。   但我認為恰好相反,不能隨意改動前輩建立的粵劇“基石”,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革新。比如,在粵劇中加入交響樂,失去了粵曲粵劇本身的傳統。比如,現在有不少拿奬的劇目,連廣州話的韻腳都不准確。   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可能因為政府給他們的錢太多了。體制上支持的方式應該轉變。更多扶持編、導、音樂設計、舞美設計方面,因為這些人是粵劇的工程師。   沈秉和 (澳門瓦舍曲藝會會長,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粵劇粵曲文化工作室召集人):   中國戲曲不重視敘事   為什麼從清末民初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戲曲在中國呈黃金時代?為什麼當時戲劇能滿足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的需要?由於有市場,在那個年代更是名家輩出。而在今天戲曲的形勢如此讓人苦悶?   我認為,在過去中國戲曲能夠與百姓圓一個夢,演繹他們心中的渴求和想象,宣洩他們心中的情緒。戲曲非常好地完成着這個任務。   以京劇、昆曲為代表的中國戲曲有一大特點,就是他們對敘事、劇情的興趣接近零。京劇、昆曲並不重視講故事。它們的故事背景,觀衆耳熟能詳,不需要去講。   它們的興趣在於表達某個情境中,一個人在此時此地的心聲。對一般人而言,很多極端的情緒,喜怒哀樂是不會充分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出來的,但這些情緒一直潛藏在人們

粵劇大師談粵劇如何夢想未來 (The Future of Canton Opera)

3 0 年前,當粵劇還經常活躍在廣東本土熒屏上時,老街坊們在茶余飯後談論的是馬師曾、白雪仙、羅品超等粵劇名伶的粵韻風華。 30 年後,粵劇的光輝逐漸黯淡,當人們再談起粵劇時,流行的話題則已變成 “ 如何拯救粵劇、復興粵劇 ” ,以及對 “ 粵劇何時才能圓現代人之夢 ” 的追問。 近日,方所書店邀請到來自粵劇行內外的三位嘉賓︰曲藝名家關夢梅的入室弟子,被譽為 “ 新馬腔傳人 ” 的鄧志駒、澳門瓦舍曲藝會會長,擔任《中國戲曲志 • 澳門卷》主編的沈秉和,以及任教于美國德州大學、近年專注于粵劇歷史研究的伍榮仲教授。他們從各自熟悉的 “ 大戲 ” 面貌,來談談粵劇的前世今生,聊聊粵劇可以如何夢想未來。 噩夢 鄧志駒︰粵劇的改革 是否可以理性一點?(Can we make the reform more rational?) 說起粵劇現在發展的狀況,鄧志駒一開始就感嘆道︰ “ 粵劇已死,痛痛痛!! ” 鄧志駒說,這種 “ 痛 ” 正是因為自己太愛粵劇了。在他踏入粵劇圈的這 33 個年頭,沒有一天是不愛粵劇,自己簡直是一個粵劇的 “ 痴人 ” 。可回顧這幾年的歷程,他心痛地說,粵劇在文革後的發展還是很風光的,但後來在各種因素的沖擊下,逐漸走向下坡,而他也開始彷徨︰ “ 我們的粵劇夢呢?為何粵劇會與社會脫節?為何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 為扭轉粵劇事業發展的頹勢,近年來,政府的各種支持,以及粵劇人士致力于探索粵劇改革之路的熱情似乎正將粵劇拉上發展的新台階。但鄧志駒一針見血地說,雖說政府現在支持的力度要比以前大得多,但並不見得有多少能贏得社會和觀眾認同的粵劇作品,甚至有一些人打著粵劇改革的旗號,修改粵劇。 “ 現在有一種誤區就是,粵劇陳舊了,于是我們就將它的形式改變,把它變得看似很新潮。但粵劇的大制作是不是就一定要用交響樂曲表現呢?簡直是豈有此理! ” 鄧志駒激動地說,有些粵劇為了求所謂的創新,居然忽視反線二簧、梆簧等這些在粵劇中基本的曲調本質。而有些更離譜的是,一段二簧里面的上下句,居然是沒有出現對韻,這本屬于粵劇中具有學術性的內容也被扔掉了。 “ 面對粵劇的改革是否可以理性一點?就算是我,現在的粵劇也能難吸引我正正經看一場,原因是,我听不到正宗的粵劇。 ” 同時,鄧志駒提出,粵劇這個行業要走回職業化的道路,他苦笑到︰ “ 我的經歷太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