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2015

口傳身授傳承方式受電子化衝擊 粵劇《四代同堂》演經典折子戲

Image
香港粵劇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核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以顯示出香港這方面的文化藝術資源的可觀性,而粵劇從業員更是一項不可遺忘的活資產,由於人會老死,粵劇一向以口傳身授為傳承方式,但進入二十一世紀電子時代,人傳的模式備受衝擊,有些民間藝術也因此而失傳,粵劇圈中人也感覺傳承的重要,香港八和會館近年已急定措施,進行補資搜集及補遺的工作,同時政府也常籌演一些傳統戲目,讓觀眾欣賞之餘與演藝仝人共同進入粵劇藝的時光隧道。 最近康文署主辦了一台很特別的演出,就是在上星期(12月1及2日)假葵青劇院公演的《四代同堂》劇目 ,顧名思義所謂四代同堂是包括了四個不同年代的演員,有目前頂尖也是資歷最長的演員尤聲普、任冰兒、陳好逑及阮兆輝,而他們因出道日子參差:尤聲普家學淵源,父親是著名的男花旦,任冰兒隨姐姐任劍輝入行,阮兆輝是童星出身,陳好逑是少女時代始學戲,他們在粵劇圈已是三個世代的藝人,至為難得是他們敬業樂業,現今都超越工作年齡,仍會不時在舞台上演出心水劇目。 細計年資算是八代同堂演出 而今次有幸與上述四位大老倌同台演出的紅伶,既有不少是超過二十年或是十年班身,如廖國森、鄧美玲、溫玉瑜、梁兆明、陳咏儀、郭俊聲、徐月明、苗丹青、盧麗斯、鄭敏儀等,也有新進從學院畢業的粵劇班學生,如司徒翠英、宋洪波、詹浩鋒、袁學慧、吳立熙等,故而搞手鄧拱璧說若仔細計年資,這一台戲可以說是八代同堂的演出。 有關選擇的劇目方面,主辦單位及統籌都費了一番心思,因為香港粵劇觀眾的口味及年齡的差異很大,如在一個三小時的演出中呈獻皆大歡喜的劇是一門大學問,據鄧拱璧稱今次選戲,都得到普哥、逑姐、輝哥等的建議,選出一些觀眾熟悉,可能久未在戲院看得到的粵劇經典劇,如古腔的《三娘教子》、《西蓬擊掌》;代代粵劇觀眾喜看的《胡不歸》,滲透中國民間生活文化及倫理的《宋江殺惜》、《二堂放子》,當然也得包括近數十年香港流行的粵劇,如唐滌生名劇《帝女花》及林家聲名劇《無情劍有情天》等。 兩天劇目五折子戲座無虛席 結果兩天的劇目訂出了每天演五個折子戲,分別是︰12月1日的《宋江怒殺閻婆惜之殺惜》由苗丹青及鄧美玲主演;《胡不歸之別妻、迫媳》由尤聲普、阮兆輝及陳好逑主演;《無情寶劍有情天之釋嫌》由梁兆明、陳咏儀、詹浩鋒、任冰兒、溫玉瑜、司徒翠英、苗丹青、吳立熙合演;《古腔西蓬擊掌》由廖國森、鄭敏儀、盧

粵劇茶樓

【on.cc東網專訊】 「一盅兩件,唱曲看戲」是傳統廣州人的消閒娛樂。上世紀80、90年代,酒樓上演折子戲是高級酒樓象徵,據指高峰期廣州有近70家「粵劇茶樓」,幾乎每天都滿座,極受民眾歡迎。惟近年粵劇文化沒落,全廣州僅剩下一家酒樓有粵劇團駐場,廣州「粵劇茶樓」文化或將消失。 廣州傳媒報導,越秀區詩書路的粵富海鮮酒家,是廣州僅有的「粵劇茶樓」。駐場的雲峰藝術團團長嘉華表示,行業回報低下及演員斷層嚴重,是「粵劇茶樓」面臨消失的主因,因現代年輕人「對文化(粵劇)的認同程度不高」。 收入方面,一般的歌唱表演演員月入僅得數百元(人民幣.下同),較受歡迎的折子戲亦只有千多元;演員主要收人是靠觀眾的「打賞」,一場表演中可得到數百元收入,惟這筆錢是全團員一起分享,有演員直言「都是靠著興趣表演」。 「目前看不到任何有年輕人主動加入的迹象。」嘉華坦言,當地粵劇演員收入偏低,鮮有年輕人入行,導致團隊後繼無人。據了解,當地粵劇茶樓的觀眾及演員全是老一輩的長者,就算最年輕的女演員亦已抱孫。 嘉華表示,「粵劇茶樓」必須要在舊城區,才會有觀眾捧場及認可,而高檔食肆一般都無法容許其生存。有大型食肆的股東陸先生亦表示,舊日粵劇文化興旺,許多酒樓都會設置「粵劇茶樓」,惟如今流行不再,安排粵劇表演只會徒增成本。 廣州近年不少酒樓為增加生意,都銳意向現代茶樓轉型,「粵劇茶樓」僅存在於一些人均消費10元、20元的小酒樓中。陸先生總結認為,「粵劇茶樓的消失是一個市場選擇的結果」。

八和會館與油麻地戲院場地夥伴計劃

Image
出席香港八和會館(八和)新春團拜,從汪明荃主席的致辭,知道八和下年度的重點工作仍是放在油麻地戲院場地夥伴計劃。根據康文署2012年發放的新聞稿,油麻地戲院場地夥伴是一項三年計劃,如果2015年下年八和繼續接辦,將會是另一個「三年」的開始。 八和第一個「三年」在2012年7月17日活化後的油麻地戲院重開典禮後開始。除康文署提出場地和其他支援外,還有來自粵劇發展基金(基金)的資助,基金亦規定每場「新秀粵劇場」的演出須安排最少三位在參與計劃時年齡在四十歲或以下、曾接受基礎粵劇訓練以及具潛質在粵劇界發展的演員擔任主要演員。 根據基金網上資料,八和在首兩年(2012-2014)共招聘超過90名演員,並培育不同崗位的人才,包括年輕樂師、提場及行政人員等。八和在2013至2014的上半年度為新秀演員安排了一百場演出,約八百二十小時的培訓及排練,包括基本功指導、不同行當角色講解示範、唱技巧指導、武術技巧訓練及龍套班。在觀眾入座率方面,第二年計劃的新秀場演出入座率已達百分之八十四。 至於2014-15年度,基金的資助額共約四百萬元,而八和計劃在這年度進行一百場新秀場演出,由六名藝術總監李奇峰、阮兆輝、新劍郎、龍貫天、羅家英及尹飛燕將繼續編排多元的劇目,並透過每劇連續演兩晚,排練及檢討完善新秀的演出。 經過首三年的運作,八和充分表現培訓粵劇新一代的能力,也一如有識之士的說法,本地要做粵劇藝術傳統的傳承工作,除八和以外,根本沒法找到其他擁有足夠師資的團體或組織。但戲以人傳,如果第一批曾接受基礎粵劇訓練的青年演員滿師,哪裡找來第二批的青年演員接受培訓呢?基於高山劇場新翼已啟用,期望八和有機會使用這場地的練習室,提供全面的粵劇課程。試看今天的粵劇新秀不少曾經參加過八和粵劇課程,可見它的重要性。

四大行當

Image
行當是中國戲曲的術語,指戲曲中各演出角色的「分類」,簡稱為「行」。一般分有生行、旦行、淨行與丑行四種行當。 生是中國戲劇的一種程式化的角色行當,一般扮演比較文雅的男性角色,各個劇種有所不同,但比較一致的大概分為如下幾種: 鬚生 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要戴「髯口」(假鬍鬚),根據年齡不同,髯口有黑、灰、白等顏色,重在唱功。 小生 一般扮演青年男子,不戴髯口,唱腔以小嗓(假聲)為主,念白大小嗓結合。 武生 以做打為主,一般不重唱,主要扮演武功高強的人物。 長靠武生,要身披盔甲、背插背旗、腳着高底朝靴打鬥,需要有更高強的武功,一般扮演將軍一類的人物。 旦是中國戲劇的一種程式化的角色行當,一般扮演女性角色,各個劇種有所不同,但比較一致的大概分為如下幾種: 老旦 扮演年老的女性,重在唱腔,為表示老年女性蒼老的嗓音,唱腔為女中音,化妝淡。 青衣 扮演年輕文雅的女性,重在唱腔,運用小嗓(假聲)。 花旦 扮演身份比較低下的年輕女子,重在念白和做功,一般扮演丫鬟或小家碧玉的角色。 刀馬旦又稱武旦,則重武功,一般扮演武功高強的女性角色。 花臉,或稱淨,是中國戲劇的一種程式化的角色行當,一般扮演性格剛烈、暴躁甚至陰險兇惡的男性角色,要勾畫臉譜,因此俗稱「花臉」。 丑是中國戲劇的一種程式化的角色行當,一般扮演插科打諢比較滑稽或貌不驚人的角色,由於傳說當年唐玄宗喜好演戲,下場演戲時就扮演丑角,而唐玄宗被尊為中國戲劇界的祖師爺,所以傳統劇團的團長都是丑角擔任。 比較一致的大概分為如下幾種: 文丑:以做工為主。 武丑:以武打為主,和淨角中的三塊瓦之間的區別不明顯。 大丑:代表大人物,一般不重唱,以念白和做工為主。相對者為小丑。 小丑:代表小人物。

帝女花

Image
懂得粵劇的人都不會錯過唐滌生的名著帝女花。學術界都對帝女花有深入的研究,譬如陳素怡所寫的 改編與傳統道德:唐滌生戲曲研究(1954-1959)  。其實根據 仙鳳鳴劇團第四屆演出特刊 ,帝女花是清代大詞家黃韻珊的著作,描寫歷朝遭遇最慘的一位宮主-長平宮主-和駙馬周世顯的復合史。最後由唐滌生重新考證歷史和文學典故,又根據任劍輝和白雪仙的造型來修改劇本,成了今日粵劇名著。由於此劇詞曲精妙、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歷演五十年而不衰。現在可以 在此收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