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傳身授傳承方式受電子化衝擊 粵劇《四代同堂》演經典折子戲


香港粵劇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核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以顯示出香港這方面的文化藝術資源的可觀性,而粵劇從業員更是一項不可遺忘的活資產,由於人會老死,粵劇一向以口傳身授為傳承方式,但進入二十一世紀電子時代,人傳的模式備受衝擊,有些民間藝術也因此而失傳,粵劇圈中人也感覺傳承的重要,香港八和會館近年已急定措施,進行補資搜集及補遺的工作,同時政府也常籌演一些傳統戲目,讓觀眾欣賞之餘與演藝仝人共同進入粵劇藝的時光隧道。

最近康文署主辦了一台很特別的演出,就是在上星期(12月1及2日)假葵青劇院公演的《四代同堂》劇目 ,顧名思義所謂四代同堂是包括了四個不同年代的演員,有目前頂尖也是資歷最長的演員尤聲普、任冰兒、陳好逑及阮兆輝,而他們因出道日子參差:尤聲普家學淵源,父親是著名的男花旦,任冰兒隨姐姐任劍輝入行,阮兆輝是童星出身,陳好逑是少女時代始學戲,他們在粵劇圈已是三個世代的藝人,至為難得是他們敬業樂業,現今都超越工作年齡,仍會不時在舞台上演出心水劇目。

細計年資算是八代同堂演出

而今次有幸與上述四位大老倌同台演出的紅伶,既有不少是超過二十年或是十年班身,如廖國森、鄧美玲、溫玉瑜、梁兆明、陳咏儀、郭俊聲、徐月明、苗丹青、盧麗斯、鄭敏儀等,也有新進從學院畢業的粵劇班學生,如司徒翠英、宋洪波、詹浩鋒、袁學慧、吳立熙等,故而搞手鄧拱璧說若仔細計年資,這一台戲可以說是八代同堂的演出。


有關選擇的劇目方面,主辦單位及統籌都費了一番心思,因為香港粵劇觀眾的口味及年齡的差異很大,如在一個三小時的演出中呈獻皆大歡喜的劇是一門大學問,據鄧拱璧稱今次選戲,都得到普哥、逑姐、輝哥等的建議,選出一些觀眾熟悉,可能久未在戲院看得到的粵劇經典劇,如古腔的《三娘教子》、《西蓬擊掌》;代代粵劇觀眾喜看的《胡不歸》,滲透中國民間生活文化及倫理的《宋江殺惜》、《二堂放子》,當然也得包括近數十年香港流行的粵劇,如唐滌生名劇《帝女花》及林家聲名劇《無情劍有情天》等。


兩天劇目五折子戲座無虛席

結果兩天的劇目訂出了每天演五個折子戲,分別是︰12月1日的《宋江怒殺閻婆惜之殺惜》由苗丹青及鄧美玲主演;《胡不歸之別妻、迫媳》由尤聲普、阮兆輝及陳好逑主演;《無情寶劍有情天之釋嫌》由梁兆明、陳咏儀、詹浩鋒、任冰兒、溫玉瑜、司徒翠英、苗丹青、吳立熙合演;《古腔西蓬擊掌》由廖國森、鄭敏儀、盧麗斯、吳立熙合演;《碧血寫春秋之殺子》由阮兆輝、陳好逑、尤聲普、宋洪波、徐月明及溫玉瑜合演。而12月2日的劇目,有前一天演出的《胡不歸之別妻、迫媳》和《碧血寫春秋之殺子》外,還有苗丹青、鄧美玲、郭俊聲、袁學慧及吳立熙合演的《二堂放子》;梁兆明及陳咏儀合演的《帝女花之上表及香夭》;廖國森、鄭敏儀及吳立熙合演的《古腔三娘教子》。

兩場的演出均座無虛席,可見受歡迎程度,希望主辦單位多作如此的籌演,是演員之幸也是觀眾之福。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無情寶劍有情天

四大行當

粵劇郵票設計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