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May, 2014

四廟粵劇敬老專場受歡迎

Image
【澳門日報消息】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昨日下午在譚公廟前地戲棚舉行恭祝譚公仙聖寶誕公演粵劇敬老專場,免費招待全澳友好社團、頤康中心、老人院、老人中心及橫琴近千名長者欣賞,由香港彩龍鳳劇團擔演,大受歡迎。今日壓軸演出《蝶影紅梨》,隨即降下帷幕。     主席黃文生及理事長陳愛蓮稱,每年舉辦賀誕演戲的同時,撥出一日場作敬老專場,免費招待本澳及橫琴長者欣賞大戲。多年安排“敬老育青、同樂昇平”敬老粵劇專場,旨在培育年輕一輩敬老愛老,喚起各界多關心及愛護長者。     該會是不牟利慈善機構,每年賀誕前都會向各界善長籌募善款,以延續該會展開敬老育青活動及四座廟宇保養,藉此向特區政府、社會賢達、善長仁翁歷年支持和協助,表示由衷感謝。未來會繼續秉承創會宗旨,發揚及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推動本澳旅遊業發展。該會負責人張英、黃業成、李惠清、黃偉天、李兆強及眾義工等亦在場向長者致送禮物,場面溫馨歡樂。     該會在演戲開鑼次晚舉行的賀誕花炮競投活動反應踴躍,多名善長分別投得如意花炮。

政府近年推動粵劇文化

Image
粵劇歷史源遠流長,源頭可追溯至十六世紀明代嘉靖年間,主要盛行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是廣東地區主要戲曲劇種,也是珍貴的廣東文化遺產。在1930及1940年代,薛覺先和馬師曾演出傳統粵劇的同時,還編撰了不少嶄新的劇目,在不論劇本、服飾、音樂、舞台美術和演出方式上,在保存傳統粵劇精華的前提下,引進隨時代發展的變革創新,令粵劇藝術大放異彩。另外,二次大戰前後,大批粵劇人才移居香港,名伶輩出,加上粵劇電影的吸引力,以及「香港八和會館」於1953年成立,積極推動香港粵劇,令粵劇藝術能在香港蓬勃發展。而香港粵劇也如其他地方的戲曲一樣,糅合了香港的生活文化及藝術,富濃厚的本地色彩。 香港政府近年從善如流,比較積極推動粵劇發展,除了資助小型戲曲藝團及成立「學校戲曲教育計劃」、訂定每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天定為「粵劇日」外,還於2009年聯同粵、澳兩地政府透過中央政府遞交申請,成功把粵劇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演藝學院去年更開辦全球首個戲曲藝術學士課程,為有志學習和研究戲曲的學生提供入門課程,提供更多戲曲文化研究,發掘有天分潛質的人才成為出色的表演者,讓珍貴粵劇文化傳統繼續傳承。

五台粵曲公開進修學院 (梁漢威老師主講)

對粵藝學養深厚和豐富能如此莫如梁漢威老師了!正是前有故賢有幾人,後來之師知多少.­哲人去矣學子何去何從!?相信曾跟老師習藝者深心有感!偉人身去矣,但精神不滅!老師­聲留影在!現將老師於電台上講授粵藝,猶如再度重溫老師昔日上課情形,聽老師授課字字­鏗鏘毫不口含糊,這當然是老師粵藝知識豐富關係了,老師堪稱粵藝界一代宗師!有幸能跟­梁老師門下習曲八年耳提面命的教導,雖為愚昧也獲益殊深!此身受用.這是我過去12年­習曲的一些點滴,望能與大家分享,作為一個習曲者,對曲式理解不多時,對唱曲收腔會出­現不知去向,就出現一種"浪浪吓"不肯定的情形,因為清楚什麼是上下句時,就會所謂的­"順流"而去了,初習粵曲啟蒙老師就有一句口號給我們,"平下仄上",這句口號當年對­我來說真是一筹莫展不知是什麼,不過就是不明起碼知道比不知的好,在往後學習與摸索總­會找到答案,我總認為"先袋咗落袋"等待高人一經點破,就會有"原來如此"的開竅了! 再者我們多聽前人經典歌曲也可從感性的唱曲和理解,就是不盡明"平仄"之分,也可"學­口學舌"的跟前人學唱,總比自我欣賞和不求甚解的"亂咁唱",貽笑大方來得尷尬呀! 教授 : 梁漢威老師 主持 : 葉世雄先生 目錄 粵曲結構和工尺譜 粵曲結構二流 粵曲結構之短句 粵曲結構之長句二王 粵曲結構之士工慢板 粵曲結構之大喉 五台粵曲公開進修學院(播放表)

合晒合尺

Image
合晒合尺 薪火相傳 戲棚故事 第四集 武生 第五集 粵劇的唱與唸 第六集 粵劇的做與打 緣來紅船 劇團仙子花旦 出將入相

粤劇做手示範

Image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